朔州名称由来与变迁:
秦代时,朔州属雁门郡,地名马邑;西汉王朝基本沿用了秦代的郡县制度;东汉时期,朔州属并州刺史部雁门郡;三国时期,朔州属曹魏政权并州雁门郡;西晋时,朔州属并州雁门郡,地名马邑;北魏时期,朔州属恒州;隋朝建立后,朔州属马邑郡,地名善阳;唐代时,朔州属河东道朔州,是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五代十国时期,朔州属西京道朔州,地名鄯阳;金代基本上沿用了北宋与辽代的体制,朔州属西京路朔州;元代时,朔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地名朔州;明代,朔州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是北部边境上的重要军事要地;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即朔县;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
朔州历史文化: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朔州是右玉精神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