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名称由来与变迁:
先秦: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属百越地。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其中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粤之后,在其地设立了儋耳、朱崖、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朱崖两郡在海南省。三国:东吴孙权派康泰、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康、朱二使亲历南海诸岛部分岛屿,并仔细观察“珊瑚洲”,所著《扶南传》是世界上最早科学描述珊瑚岛成因的文献。晋:西晋时,裴渊《广州记》记载了南海的全日潮和半日潮。东晋时,南海郡太守鲍靓定期巡视南海和南海诸岛。南朝:宋国的谢灵运在《武帝诔》中记载,大约在公元410年和411年,宋武帝刘裕“虎骑骛隰,舟师涨海”,与卢循进行了一场战斗,其主战场即在其所辖的南海诸岛。隋:《隋书》记载,公元607年至610年,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泰国东南一带),航程经西沙群岛的“焦石山”和南沙群岛西侧。唐:《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省三亚市)的疆域“西南至大海三千里”,显然已包括西沙群岛。宋:承袭隋唐行政建制。元:延续宋代之制,中国地方政府继续对南海诸岛进行管理。明:有关南海的行政区划已日趋稳定,中国政府不仅将其完全列入版图,而且进一步确认它属于琼州府管辖范围。清:无论是官书,还是地方志,凡记载到南海诸岛,无一例外地将其以山川单位置于琼州府万州辖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在行政区划上,南海诸岛仍然属于广东省,行政关系隶属于广东省海南行政区。
三沙历史文化:我国人民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还可以从“南海天书”《更路簿》中得到有力证明。《更路簿》是我国沿海渔民世代传抄的航海经书,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它详细地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在无垠的南海碧波之中。这些形成于亘古年代的岛屿礁滩,并非杳无人烟。当灿烂的文明之光开始照耀在黄河流域,当中原人士对南海和南海诸岛还视为“天末遐荒”之时,我国南海沿岸的渔民很早就乘风破浪,活跃在南海之上,他们在大海中捕捞,在小岛上栖息,在这里守护着祖祖辈辈用生命换来的蓝色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