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历史介绍

塔城地区名称由来与变迁:

塔城地区地名由来:“塔城”系“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因塔尔巴哈台山而得名。“塔尔巴哈台”系蒙古语,意为“旱獭出没的地方”,因此地产旱獭,故名。“塔城”民族语文名称,则源于塔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楚呼楚这个地名,“楚呼楚”,蒙语,木碗之意,维吾尔语译称为“缺切克”,哈萨克语转音为“乔协克”。

塔城市今辖境,汉朝属乌孙,北魏为高车部游牧地,北周至隋朝地属突厥。唐代时期,在此设置匐延都督府,葛逻禄部长期游牧于此。葛逻禄南徙后,此地为黠戛斯人居住。五代、辽、宋、金时期(951年—1125年)从属辽王朝设立的西突厥王府,后归西辽管辖。明崇祯八年(1635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洪台吉联合其它卫拉特部落,建立松散的卫拉特联盟,其统治中心为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对绥靖城进行重建,于是塔城有了满城和汉城之分,老城称为汉城,修筑的新城则被称之为满城。1992年6月,国家批准塔城市为沿边进一步开放城市。


塔城地区历史文化:

塔城地区位于祖国西北部,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有着“油画塔城、文化净土、康养天堂”的美称。塔城有着悠久的通商历史,是古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各民族文化的汇聚之地。塔城的早期建筑遗址多分布在天山以北和塔城盆地的塔尔巴哈台山南北侧较为平缓的高山草甸上。其中,以元代的窝阔台汗国遗址、明代的准噶尔汗国遗址和清代的多处驿站为典型早期遗址。塔城自古以游牧为主,其生产、生活方式受游牧草原文化的制约,古代游牧先民多以便携适应迁徙的毡房为生产和生活居住场所,从而形成了早期游牧文化历史。

3 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