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简介: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与同时代的名医华佗相比,因张仲景有医学理论著作传世,因而被后世尊称为医圣,而华佗的医术仅记载于历史资料中。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为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
张仲景个人资料:名机,字仲景,约(150—219年),南阳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仲景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医学著作。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汉灵帝在位时,张仲景被举为南阳郡的孝廉,并因之而出任长沙太守。在长沙任内,一有机会,他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注意搜集民间方剂,闲暇时间,则召见地方名医,商讨医理,诚恳求教,以融汇各家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但由于人们的诊视保密,加之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