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名称由来与变迁:
海东是青海省辖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汉代时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隋唐时期:隋唐时,今海东市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唐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宋元时期: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明清时期:明清两朝,今海东市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政府由平安县(今平安区)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
海东历史文化:
黄河流域的河湟文化,是以中原文明为主干,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而青海省海东市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之一,正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为海东城市崛起赋予文化支撑。
“海东柳湾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部落聚集区遗址,出土4600年前的彩陶文物4万多件;海东喇家遗址是全国唯一的黄河史前地震、洪水灾难遗址。”郭虎春说,由此可见,海东市拥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同时,海东拥有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如大量戎狄羌先民内徙,中原先民陆续迁入,融合形成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其中土族、撒拉族自治县全国唯一,各民族文化并存,繁荣并进,和谐稳定。
此外,海东民间文化拥有多元性,中原儒道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在此汇集交流,而非遗项目作为文化的最直接体现,达1036项,占到全省的60%以上,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