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历史介绍

呼和浩特名称由来与变迁:

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唐代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亡明兴,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岭北地区,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清初,三娘子城焚毁。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民国三年(1914年)建立绥远特别区,绥远都统驻归绥。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文明起源于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千米,在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1499 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