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历史介绍

长沙名称由来与变迁:

长沙市,别称星城。一说得名于“沙土之地”,一说得名于长形的沙洲,“长沙”之名最早见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辖8区82保1838甲。长沙为湖南省省会。


长沙历史文化:

文物:长沙市由于八年抗战、文夕大火和破四旧,导致长沙城区古建筑古文物几乎损失殆尽。完整保存的麻石街仅存4条。历史街区:太平街、潮宗街、化龙池、小西门、天心阁历史文化街区。长沙地下文物丰富,重要的考古发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宁乡炭河里遗址的青铜器,长沙走马楼简牍,春秋战国楚墓,铜官窑等。

方言:长沙方言属新湘语长沙话,主要以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区为代表。长沙也有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讳,比如以前因为有虎出没而忌说“虎(fu音)”,把“腐乳”读作“猫乳”、“府正街”读作“猫正街”。

戏曲:湘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流传于湘、资二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区。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长沙弹词是长沙城市曲艺的一种,它源于道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食:长沙市境内主要以湘菜为主,湘菜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著名诗篇《招魂》中,就记载了湖南的许多菜肴。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就达109个,烹调方法也有九大类。六朝以后,湖南的饮食文化丰富与活跃。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清朝末叶,在长沙先后出现了轩帮和堂帮两种湘菜馆。民国初年,出现了著名的戴(杨明)派、盛(善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种流派,奠定了湘菜的历史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长沙市普查登记非遗项目1366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26项、市级93项、区县(市)级186项;成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5个,非遗专题展示馆(博物馆)28个,长沙市示范性非遗传习所(展示馆)34家,长沙市传统工艺示范性就业工坊30家。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9人、14人、137人、266人。

城市象征:市树:香樟树为一种常绿乔木;原产于中国东南沿海,隋唐时即传入长沙地区。1985年11月30日,确定香樟树为长沙市市树。市花: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合称中国三大名花,而且位列其首,长沙地区的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合杜鹃花的生长,长沙人称杜鹃花为“映山红”。1985年11月30日,确定杜鹃花为长沙市市花。


长沙名人: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陈明仁、毛泽民、毛泽覃、毛岸英、毛楚雄、任弼时、徐特立、胡耀邦、李富春、朱镕基、李铁映、谭嗣同、李立三 、陈赓、许光达、萧劲光、谭政、宋任穷、王震、甘泗淇、陶峙岳、彭绍辉、李志民、杨得志、宋时轮、唐亮、何叔衡、杨、蔡和森、向警予、郭亮、雷锋、黄润秋、李干杰、杨开慧、毛岸青、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胡林翼、黄兴、谭廷闿、章士钊、程潜、宋希濂、焦达峰、怀素、贾谊、张仲景、欧阳询、朱熹、张栻、胡安国


1499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