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头饰在全网爆火,受到广泛的关注。蟳埔女喜欢将一簇簇鲜花戴在头顶,来增添自己的装饰,这些移动的“花园”被称为簪花围。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下泉州非遗簪花围的发展。
泉州簪花围简介
泉州簪花围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泉州蟳埔女独特的头饰风格之一。簪花围以其精美细致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簪花围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选取新鲜的花朵,如牡丹、菊花、梅花等,然后将花朵用细线或细铜丝一个个串起来,形成花串。接着,将花串缝制在一根细绳或细丝编织成的环形基座上,形成一个个花环。最后,将花环固定在发髻或头顶位置,使其成为一个华丽的头饰。
历史渊源
泉州簪花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源于古代宫廷仕女的发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泉州簪花被誉为“花中仙子”,以其细腻、精致、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事实上,古代男子也簪花,男性簪花是指男性用鲜花或像生花簪插于发髻、鬓角或者冠上,是宋代别具一格的现象。宋代男性簪花是一种跨越阶层、贫富、年龄的全民现象,它受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影响形成,又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宋代大量历史文献中均有宋代男性簪花的相关记载,宋代诗歌中也能见到其身影。
簪花围作为渔村女性的传统饰品,在婚嫁、节日庆典和重要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代表着女性的美丽和优雅,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繁荣和吉祥的祝愿。
传承与发展
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头饰即簪花围便是当中的民俗之一。蟳埔女的服饰俗称“大裙衫、阔脚裤”,头饰俗称“簪花围”,这些闽南渔女特有的装束体现着海边生产劳作的特点。
簪花围走红并非偶然,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还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更表达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冀。抖音上,“簪花围”的相关内容拥有超过4.4亿次播放,在明星网红的助推下,这一配饰成功出圈。
簪花围火出圈的背后,还离不开当地政府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大力支持。近些年,各级政府除了对蟳埔村进行活化利用、保护性挖掘,完整保留其原生态的生活习俗,更是早早介入到“蟳埔女生活习俗”的传播和管理当中:组织新闻媒体、采风团、专家学者等来拍摄、采风、调研;主办“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扩大影响;鼓励当地商家、居民参与其中,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让他们从中受益……一系列举措,为簪花围走红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