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历史介绍

贵阳名称由来与变迁:

贵阳市,简称“筑”,别称林城、筑城。一说由于贵阳气候常年多阴雨,民间有“天无三日晴”的俗语,贵阳是因为“阳贵”得名。另一说则是这里的地名源于贵山,因为山南为阳故名贵阳。


贵阳历史文化:

城市象征:市花:兰花、紫薇,市树:香樟、竹

民族文化:贵阳市的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有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仡佬族吃新节等。

民族歌舞:花灯戏:贵阳市主要的地方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川戏:在清代末期,青岩镇的川戏队就成立并有活动,发起人为罗鼎斋。芦笙舞:苗族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猴鼓舞:猴鼓舞是贵阳市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每年桐木岭跳场时的开场节目。

民族服饰:布依族: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布依女装青色调贯穿全身.大襟半长衣,衣身长近膝盖,穿长裤,衣绦和裤脚镶绣阑千,腰系绣花鸟围腰,头包青色巾如帽妆。青年姑娘则把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生育后改包青布包头,或“粑粑转”卷曲固定于后脑上。苗族:苗族女装各“支系”穿着不一,男装与汉族男装基本相同。贵阳市中西部—带的苗族女装,一部分衣为青色或藏青插银色的“贯首衣”,穿着裤,百褶裙、系围腰、围花腰带,头插银簪,颈戴银项圈、银锁;另一部分衣为青色刘襟衽,衣袖平绣三道绚丽的花环,青自两色为基调的百褶裙,腰系镶花边围腰,头顶圆锥形头罩.插系红缨须木簪。贵阳市西部一带的苗族女装由上衣、背牌、长裙、围腰组成,其中背牌是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品,颈戴银项圈,耳戴大钩银耳环,手戴银手镯,盘发饰以银簪,银梳等。贵阳市东北部苗族女装衣为饰银泡,银须的黑色无领文襟衣,肩扯平绣背褡,下穿百褶短裙,系围腰,用假发按真发盘头,外包蜡染青布帕。

民间工艺:刺绣与挑花:是贵阳市传统民族工艺,具有各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以苗族的刺绣最为典型,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色彩丰富,针法精巧,美观大方,充满民族气息。原木艺术:是以原木为载体,由保留着表皮的自然植物制作而成,因而既纯朴自然又具有现代美感。

美食文化:肠旺面是贵州省贵阳市的一种特色小吃,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其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丝娃娃别名素春卷,是贵州省贵阳市的一种常见的地方传统小吃,只要在贵阳各地每一条街上,几乎都能看得见。牛肉粉:是贵阳市非常普及的早餐小吃,花溪牛肉粉具有汤味醇厚、辣烫鲜香的特点。豆腐圆子:豆腐园子内瓤质嫩如雪,布满点点“蜂窝”,色泽褐黄、外酥内嫩。


贵阳名人:

杨文骢、姚茫父、周渔璜、李端棻、谢六逸、蹇先艾、赵以炯、谢三秀、陈恒安、宋吟可、萧娴、谢孝思、乐森璕、黄齐生、姚华、平刚。


3 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