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名称由来与变迁:
春秋战国时代(约前771年至前476年),这里居住着东胡、室韦等游牧部落。战国时期,通辽燕长城以南归燕国的辽东郡和辽西郡管辖。秦代,东、西辽河一带隶属于辽东郡和辽西郡,嫩江流域仍由东胡人驻牧。西汉时期,游牧于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是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和乌桓人,东、西辽河以南部分地区归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管辖。东汉时期,嫩江流域隶属于夫余,燕长城以南隶属于东汉的辽东郡、辽西郡。三国时期,鲜卑人大规模内迁,东、西辽河流域隶属于东部鲜卑的慕容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部隶属于契丹,南部隶属于室韦。唐代,在契丹地设饶乐都督府,后设松漠都督府;在室韦地设室韦都督府。
唐末,嫩江流域部分地区归渤海夫余府管辖。辽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归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归上京路临潢府及东北路招讨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辖。元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归辽阳行省开元路、中书省泰宁路和宁昌路管辖。明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隶属于兀良哈三卫(即朵颜卫、夫余卫、泰宁卫),归大宁都司管辖。明成祖时,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称嫩科尔沁,并很快控制兀良哈三卫之地。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奎蒙克塔斯哈喇后裔奥巴率科尔沁部归附后金。清崇德元年(1636年),在科尔沁部设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旗,在郭尔罗斯部设郭尔罗斯旗。清朝后期,蒙地放垦,并实行划界分治。1986年7月,通辽县建制撤销,并入通辽市。1986年7月,通辽县建制撤销,并入通辽市。
通辽历史文化:
通辽是充满传奇和灵韵的圣土。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成吉思汗胞弟一代神弓哈萨尔的部落,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哈萨尔嫡系第二十代后裔)的故乡,是血战大沽口击退英法联军的爱国将领僧格林沁的摇篮,是草原英雄嘎达梅林战斗过的地方,是人民音乐家麦新烈士的长眠之地。这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蒙餐之都”、“中国蒙医药之都”、“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蒙古族民歌之乡”、“中国乌力格尔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马王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民族风情浓郁的乌力格尔、四胡、安代舞等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钟灵毓秀、物华天宝。